ds足球比分

ds足球比分

峪道河景区

来源:汾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更新时间:2020-04-22 15:48:00

  峪道河景区位于峪道河镇,该镇地处黄土高原,山、丘、川地形并存。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春日多风,夏季多雨炎热,秋天晴天居多,气候凉爽宜人,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1.3℃,平均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0℃。夏秋时节适宜旅游。

  峪道河镇经济以农业为主,特色产品主要有优质核桃、坡头小米、万宝山马铃薯、优质核桃苗木、小杂粮等。

  境内庄李线、汾向线两条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省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峪道河镇历史悠久,人物荟萃,文化厚重,境内散落着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

  峪道河镇自古民风淳厚,俗尚俭朴。流域内现存的古堡、老村子,极具北方地域风情。

  马跑神泉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金庄村西北约1千米之神头。泉水产生及庙宇创建年代不详,据《汾阳县金石类编》所录《永泽庙记》、《润济侯庙记》及现存碑刻记载:相传后魏贺虏将军征夷,驻兵于此,军中乏水,马蹄跑石而清泉涌出,后人立庙以祀;北宋崇宁五年(1106)天子诏赐“永泽庙”,宣和元年(1119)又进封贺虏为“润济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丰八年(1858)均对庙宇进行了重修或增建。马跑神泉系奥陶纪岩溶水,现每秒流量约0.2立方米,流域长约1.5公里,源头建有虹鳟鱼养殖基地。该泉自古以来与汾阳人生活密切相关,民间传说丰富。润济侯永泽庙原构建筑大部分已毁,现仅存窑洞一排(13孔)、重修及增建碑3通,均为清代遗构。现存窑洞坐北朝南,砖券结构,平面呈“一”字形布局,东西长51.29米,南北宽11.43米,占地面积586.2平方米。东侧三孔为枕头式结构,其余为单拱券结构。东侧三孔(即枕头窑)现为“三官殿”,内设新塑像9尊。20世纪80年代,峪道河水管站在此重建水母殿、观泉亭、蓄水池及围墙等。

  玲珑塔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后沟村中部。据《汾阳市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载:创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明代遗构。平面八角、立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30米。砖砌塔座,平面八边形,每面宽4米左右,高3.3米;塔身逐层收分,通体设仿木砖雕塔檐七层。一层檐下设砖雕单昂三踩斗栱,计32攒;以上各层均为单翘三踩斗栱。一、二层檐角设垂柱,二、四层塔壁上装饰有砖雕勾栏。一层西面设门,门顶设砖雕垂花檐楼;二、四、六、七层均在东、南、西、北四面各设1窗;三层、五层则八面各设1窗。塔身中空,一层内部为砖券结构,并于南壁上设塔道,通往上层;二至七层原设木楼梯,现已缺失。塔顶残破,塔刹无存。塔座上现存明天启年间石碣3方。其中1方内容已剥落难辨,另2方记载了庆成王、永和王等修建华严庵捐物、施地等事宜。1998年4月30日,汾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备战电台旧址

  ?

  位于汾阳峪道河镇神头北约200米,为人工开凿的岩洞,洞宽约5米,高约4米,深约1000米。洞内不很规则,曲折延伸。两侧有耳洞(即原电台工作和休息室)。该旧址现已废弃不用,原设施资源保存状况不详。

  冯玉祥双亲墓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赵庄村北约15米。据《古镇新貌》载,1931年秋,冯玉祥将军将其父母的遗骨从河北保定郊外迁葬至此。墓地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20米,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地中部现存封土堆1座,封土前(南)建有砖砌碑楼1座,碑楼内置“墓道碑”、“思吾父碑”各1通,墓区内现存松树近70棵。封土呈圆锥体,直径约2.5米,高约1.3米。墓道碑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青石质,方首,高2.3米,宽0.8米。碑阳镌“安徽巢县冯公讳有茂字郁亭暨元配游夫人之墓道碑”;碑阴为冯有茂及其夫人生平简介。“思吾父”碑材质、尺寸、形制均与墓道碑相同,碑文为冯玉祥所撰五言悼诗,表达了冯将军对其父的深刻思念。1993年12月28日,汾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庄水磨坊

  ?

  俗称柏树磨。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赵庄村东约300米之峪道河东岸。创建年代不详,按现存特征推断为民国期间建筑。磨坊坐北朝南,原构布局不详,现存为一进院落,南北长23.05米,东西宽20.8米,残存面积为479.4平方米。中轴线上残存磨坊(正房),两侧存东、西厢房。磨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中央三间屋顶坍塌),布灰屋面,五檩无廊式构架,明间及两梢间设窗,两次间为门。明间地下残存有南北流向水漕。据《古镇新貌》载,峪道河水磨为汾阳一绝。其兴于清咸丰年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磨坊发展至20余家,水磨增至99盘。民国十年之后,由于峪道河水量减少,磨坊逐渐倒闭。解放初期,尚存磨坊约30盘。1966年以后,由于峪道河水被引去浇地,主渠道的水难以打动水磨,加之电磨的普遍出现使水磨陆续废弃。现存较为完整的仅有赵庄村水磨坊一座。

  水泉村堡址

  ?

  俗称谭家寨。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水泉村东南约50米之南梁上。创建年代不详,据堡内现存“地亩统计”石碣记载,该堡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即已存在。按现存建筑风格判定为清代遗存。堡址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100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东、西、北三墙基本保留,南墙断断续续残存约二分之一。墙体夯筑而成,残高约1.5—6米,基宽约0.8—2米,顶宽约0.1—1.5米,夯层厚约0.1—0.2米。西墙南部原设一门,现已无存。堡内残存废弃的宅院10余座。

  狄青墓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刘村东约200米处。据《汾阳县志》载,狄青(1008—1057),字汉臣,宋汾州西河(今汾阳)人。初为骑御马直(宫廷卫兵),后任指使。因其屡建奇功,故官升至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都指挥使、枢密副使等职。宋嘉祐元年(1056)遭同僚谤诬,八月被免去枢密使之职,以同平章事的宰相虚衔,出判陈州。次年三月病故于陈州。宋廷赐谥号“武襄公”。嘉祐四年二月归葬西河。墓地原分布面积为7.99万平方米。墓区内封土夷平,现仅存原神道碑座及清宣统元年(1909)在该碑座上重立的墓碑1通(原神道碑现存于汾阳太符观内)。碑坐北朝南,青石质,碑身残高1.9米,宽0.5米,厚0.3米。碑阳正中镌“宋狄武襄公之墓”;碑阴载:原碑立于宋嘉祐七年(1062),因其倒于路旁,恐其泯灭,故将其迁至郡城狄公祠;又恐此地日后成为墟坪,特立此碑为志。原神道碑座为青石质,龟跌式,体形较大,高为0.7米。另外,墓地原保留有石兽2尊(羊、虎),现存于刘村关帝庙(现村委)内。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峪口圣母庙

  ?

  俗称娘娘庙。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峪口村中部。据《汾阳县金石类编》所录“元·圣母庙门礅石”载,可知该庙正殿原构门墩石上题有“大德十一年岁次丁未乙酉月葵巳初三日记”字样。故推断该庙创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2006至2008年维修。庙坐北朝南,南北长114.7米,东西宽57.9米,占地面积6636平方米。二进院布局(已不完整),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山门(窑洞三孔)、献殿和正殿,轴线西侧存西配殿(窑洞三孔)、西朵殿,东侧存东配殿(窑洞三孔)、圣母殿(与正殿并列),圣母殿前设有献殿。另在山门顶部设洞宾祠一间。现存建筑中,正殿及西朵殿为元代遗构,圣母殿及东西配殿为明代遗存,其余属清代建筑。庙内存元至正十五年(1355)“广禅候庙醮盆石幢”1根、明万历四年(1576)“马跑神泉流水碑记”碑1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润济侯庙新兴会记”碑1通,另有石碣1方、角兽1尊。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彪岭樵歌

  ?

  白彪岭是汾州文化的载体之一。相传,山上有过珍稀的白色猛虎,经常幻化为人形出没,于是“大罗仙人”飘落而至,砍柴换酒,也为民除害。他的行迹神秘莫测,边砍柴边悠然即兴而歌,高寿不知始终。于是,明清古县志中留下了“彪岭樵歌”的景观与传说。

  裴牧师墓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王盛庄村南约300米之南梁半坡。建于民国期间。据墓碑载:裴牧师1907年来到中国山西,他兴建公路、筹办学校,对山西的公路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过一定的贡献。1926年去世。墓地南靠山梁,北临峪道河。分布面积约5平方米。现存封土1座、水泥质墓碑1通。墓碑坐南朝北,方首。地表以上高1.05米,宽0.62米,厚0.8米。碑阳刻有汉、英两种文字。上部用汉文题刻“裴牧师之墓”,中部为英文,下部仍用汉文刻“纪念美国牧师瓦兹·欧·裴先生和他的女儿玛丽·伊丽莎白·裴小姐。碑阴为英文,内容记载了裴先生来中国和他去世的时间及他对中国山西做出的贡献。

  高桂滋别墅

  ?

  俗称洋楼。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水泉村中部(初中学校内)。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陕西定边人。毕业于陕西军校。曾任陕北镇守使署连长;后加入胡景翼靖国军,任营、团、旅长;北伐时任独8师长;中原大战后,任84师长;1933年任商震部副军长;1936年支持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抗战初期任17军长兼84师长,后任36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中条山战役;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六届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任西安绥署副主任。解放战争期间,曾为中共中央军委提供过重要军事情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农林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高桂滋修建的个人避暑住宅。坐南朝北,砖混结构,西式风格。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2.75米,占地面积为286.9平方米。砖砌台基高0.6米,面宽五间,明间设门,次、梢间及两山墙上设窗,门窗均为方形。正面及东西两侧设砖混结构围廊,廊下共置水泥质西式柱16根。

  柏草坡龙天土地庙

  ?

  又称龙王土地庙。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柏草坡村中部。据正殿梁架题记记载:“大金承安五年(1200)创建”、“大元国至元二十七年(1290)创建”。20世纪80年代,村委组织对正殿、献殿及乐楼进行了修缮。现存正殿主体为金元时期遗构,其余属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南北长49米,东西宽29.6米,占地面积为1450.4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乐楼、献殿和正殿,西侧存大门(改建)和西配殿。献殿两山墙上嵌清代石碣3方,分别为“新建功德誌铭”、“立造修井口分晰原委序”和“关帝君会置地记”。

  马鸣寺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赵家街村中部。据《汾阳县金石类编》所录“重修马鸣寺记”载:马鸣寺之前身为马鸣禅院,由西域天竺(印度)人马鸣大士所创。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元延佑七年(1320)均有重修,明宣德(1426—1435)、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间皆有充扩,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葺。寺坐北朝南,现存虽为一进院落,但布局已被改变,院门及院内东西两侧建筑均为新建,唯正殿及东耳殿为原构,按其建筑特征推断为明代遗构。现存院落南北长34.54米,东西宽23.65米,占地面积为816.9平方米。正殿为砖券窑洞三孔,原设木构前廊及门窗均被改造。东耳殿与正殿连为一体,为单孔砖券窑洞。前廊改造、门窗缺失。

  胜水庵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肃静村西北约1千米之仙道沟北侧。据《古镇新貌》及现存碑文记载: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693—1697)修葺并增建。现存观音殿及僧舍窑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庵坐北朝南,建于山梁半腰,院落平面大致呈枣核形,东西长69.5米,南北宽31.3米,占地面积约2175平方米。山门筑于庵院东侧,坐西朝东,为砖券门洞。院落中南部现存韦陀殿一间(单坡硬山顶)。其余殿宇及僧舍窑皆开凿于北侧土崖壁之上,均为土窑洞,共计十孔,窑脸及其上部崖壁均以砖包砌,部分窑洞内部用砖券砌,个别窑洞内设木梁支撑。西侧三孔为三教堂(即地藏及十王殿),东侧三孔为关圣殿,中央四孔为观音殿及僧舍。观音殿内左右两壁上现存有彩绘背光,面积约4平方米。庵内存清康熙三十八年“增建胜水庵碑记”碑1通,明崇祯至清顺治年间“庵内置地”石碣1方。

  向阳古道

  ?

  俗称三十里桃花洞,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西。古道东起向阳村西之石峡东口,西至黄芦岭之巅的汾离交界处,全长约15公里,大置呈东西走向。沿途穿石峡、越山岭,道路较为崎岖艰险。古道入口往西约3公里处,原设有金锁关,现已无存。古道末端(即汾离交界处)现残存顶部已塌落的石券门洞1座、石券窑洞半孔。据《汾阳县志》载:向阳古道,早在战国、秦王争夺兹氏时,已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弘治十七年(1504)《黄栌岭碑记》载:“黄栌岭高峻莫及,岩石险阻,其路通宁夏三边,紧接四川之经。凡羁邮使命,商贾往来,舍此路概无他通焉。”《汾阳县志》又载:清乾隆年间,知县朱濬募集工匠,东起岭(黄栌岭)东20里,西越岭过永宁州(今离石)境30里进行道路凿治,使往来车辆无阻。民国十年(1921)前,从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地通往陕西、甘肃及西北诸省均行走此古道。汾离公路修通后,遂废。另外,在古道小佛爷弯和大佛爷弯处分别雕凿有摩崖造像,据《汾阳县志》载,为北魏时期遗存。小佛爷弯现存造像一尊;大佛爷弯现存上下二窟,下窟雕一佛二菩萨像,上窟雕坐佛五尊。

  律路寺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西约1.2万米之黄芦岭底。据现存“黄芦岭修律路寺功德碑记”和“重修观音堂碑记”记载,可知该寺创建于大明弘治十七年(1504),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现存属明代遗构。寺院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南北长20.9米,东西宽15.9米,占地面积为332.3平方米。寺内现存观音堂,观音堂南侧残存罗汉殿后墙及南山墙。院内存石碑2通。观音堂为石券窑洞三孔,明间门已改造,两次间门窗缺失,殿内附属物无存。该寺现已废弃不用。

  向阳峡小佛爷弯摩崖造像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西约1千米之小佛爷弯。摩崖佛像雕凿于小佛爷弯北侧崖壁上,现存造像1尊。开凿年代不详,据《汾阳县志》载,为北魏时期遗存。造像为释迦牟尼佛,垂腿跣足端坐于宝座上,双手自然置于腹前,背后雕有背光。佛高约1米,宽约0.5米。造像下方有一天然石洞,东西长5米,南北深4米,面积为20平方米。依洞原建有佛阁一座,阁内设泥塑一佛二菩萨像。现均被毁。石洞内现存新塑一佛二菩萨像。

  向阳峡大佛爷弯摩崖造像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西约6千米之大佛爷弯。石窟均雕凿于崖壁上,现存2窟,总面积为12.3平方米。据《汾阳县志》载,开凿于北魏。下窟凿于崖壁下部,窟呈长方形,高约3米,宽约2.4米,深约1.2米。窟内雕一佛二菩萨像,释迦佛居中,右肩袒露,垂腿跣足端坐,双手自然置于腹前,手中托有莲花;二菩萨上身袒露,侧身站立于佛之左右。佛像高约2.6米,菩萨像高约1.8米。窟西侧现存清代“重修佛庙”残碑3通。上窟凿于崖壁半腰,称之为五佛阁。窟呈长方形,宽约3米,高约1.7米,深约1.6米。窟内设石佛5尊,由西向东依次为成就佛、阿弥陀佛、毗遮那佛、药师佛、宝生佛,五佛均结跏跌坐于莲台上。佛高1.2—1.3米,宽0.6米。窟外西侧崖壁上保存有摩崖石刻2方,其中一方镌于大明隆庆元年(1567),呈碑形,内容漫漶不清;另一方刻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碑文篆书“佛照行人”。窟下方开凿有很窄的踏步,可供上下。

  仙王庙

  俗称龙王庙、老爷庙。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中部,创建及修葺年代不详。庙坐北朝南,原由庙院及戏场院组成,南北长52.8米,东西宽42.5米,占地面积为2244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仙王殿,仙王殿西侧毗龙王殿,东侧连关帝殿。三座殿连为一体,平面呈“一”字形排列。三殿结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石券枕头式窑洞3孔,外观统一置双坡硬山顶屋面。龙王殿内两山墙上保留有壁画,残存面积约6平方米,东墙为龙王出巡图,西墙绘龙王回宫图。

  石泉洞道场遗址

  俗称水石窑。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西约3.5千米之牛鼻子沟附近的山腰。据石泉洞前现存碑“石泉洞记”载,可知此处原为道教活动场所。创始年代不详,碑载,大明万历年间有牢山游历道人至此,并于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解放后,由于废弃不用而使庙内附属文物失毁,现仅存岩洞及残碑1通。石泉洞道场遗址分布在山体南面之半腰,石泉洞居中;石泉洞西侧崖壁上有岩洞三孔,分别为三清洞、玉帝洞和三元阁;石泉洞东侧残存有道士居住过的石洞穴三孔。石泉洞为天然岩洞,洞口朝南,洞深约11米,高约2米,宽约3.7米。洞内极不规则,洞顶保存有少量钟乳石,洞底低洼处存有清澈的泉水。三清洞、玉帝洞及三元阁现已无法入内,故洞内状况不明。道士居住过的洞穴内残存有石砌的炕及灶台。“石泉洞记”碑,青石质,圆首,碑座遗失。大明万历十八年立石。现已断为二截,碑文难以通读。上半截右首题“石泉洞记”。

  隐山仙王洞

  俗称仙王洞。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西约2千米处。据现存“重修隐山仙王洞记”碑载,此洞乃仙王修养之所。仙王姓杨,讳玄达,十月初八生。晋高祖时,高祖遇旱祷之即雨,天福元年(963)诏封(玄达)为护国渊济仙王。明万历年间,汾阳僧人白宝音(法名照 )云游归来,至此苦修,并于万历六年(1578)在此修建正殿三间、石窑一眼。内造诸像数十尊。现存仙王洞、残石窑一孔、残石像3尊、石碑1通。仙王洞位于山体南面之半腰,为天然岩洞。洞口朝南,宽约7.8米,高约2米,洞内呈不规则形,入深5米,高约1—1.5米,最宽处约17米。洞内中部现存石砌坛座,西部有相互毗连在一起的岩溶质小水池十余个,形状各异、高低错落,俗称其为九龙池。仙王洞西侧残存石窑一孔,内砌青石神坛,坛上存残石像3尊、石莲台2个。居中石像(头为补配)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通高1米;另外2尊为站像,其中1尊缺头,残高约0.6米;另1尊缺上半身,残高约0.42米。“重建隐山仙王洞记”碑为青石质,明万历十年(1582)立,碑首与碑座已脱落,碑身基本完好,碑文由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张更化(汾阳人)所撰。

  上张家庄观音庙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上张家庄村东部。据正殿内现存石碣记载,该庙创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清顺治十一年(1654)、康熙二十九年(1690)、雍正四年(1726)、乾隆十年(1745)均有重修。现存正殿属明代遗构、山门为清代建筑。庙坐东朝西,一进院落,东西长20.68米,南北宽20.52米,占地面积为424.4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山门和正殿,北侧存北配殿基址。正殿内存石碣2方。山门为砖券圆拱随墙门,顶部筑有垛口墙,正立面镶嵌有石质门额和楹联,门额题“恩广”二字,楹联内容为“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正殿设砖砌台基,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设布灰脊饰并筒板瓦。梁架为五檩前岀廊。前廊柱头设双昂五踩斗栱,明间设平身科1攒,其上出45°斜昂,次间平身科均为2攒,形制与柱头相同。前檐金柱间门窗无存,檐柱间筑砖砌门窗。殿内梁架上施彩绘,走马板上绘有写意花草及人物图案。

  天成寨寨址

  俗称新堡。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下张家庄村东约500米处。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为明代庆成王所建,现存为明至清代遗构。寨址地处山梁顶部,南北两侧皆临深沟(未设寨墙)。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10米,南北宽约50米,占地面积约1.05万平方米。现存东墙约10米,西墙约40米。墙体夯筑,残高约3—7米,基宽约2—3.5米,顶宽约0.2—1米,夯层厚约0.1—0.18米。东西两墙上原各设一门,现均无存。寨内中部有高约4米的土台,土台南北两面皆挖有窑洞,窑洞背靠背(即后墙共用),约30孔;另外,寨内南北两面尚有地道相同,并有水井3眼。该寨现已废弃不用。

  王虎庄龙天庙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交口村王虎庄自然村东约200米处。创建年代不详,按石碣(康熙伍拾叁年八月二十四日立)年款推断,属清代遗构。东西宽7.3米,南北长11.42米,占地面积83平方米。该庙坐北朝南,仅存正殿,为石券窑洞一孔。正殿西山墙嵌石碣1方,记载捐款人姓名。石碣为青石质,宽0.8米,高0.45米,厚0.1米。

  刘村关帝庙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刘村中部。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碣记载,该庙进行过三次修葺,其中一次年代不详(碑已残),另一次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2006年再次进行了维修。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庙宇坐西朝东,原由戏场院和庙院组成,呈二进院布局,东西长59.78米,南北宽21.3米,占地面积为1273.3平方米。现存戏台和庙院,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依次为戏台(台基内设门洞)、庙院院门(新建)和正殿(二层),庙院两侧存南北舍房和钟鼓二楼。庙内存“重修关帝庙记”残碑1通,清光绪二年“捐米赈济序”碣1方、光绪十九年“重整修补关帝庙”碣1方、民国二十一年“严禁开支伙食”碣1方、“ds足球比分:调整庙属田地”碣1方。院内有柏树1棵。

  堡城寺村龙王庙

  ?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堡城寺村中部。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刻记载: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葺。庙坐北朝南,原由庙院及戏场院组成,南北长50.67米,东西宽44.7米,占地面积约2265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和关帝殿(并列于正殿东侧)。据《汾阳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载:正殿为元代遗构,关帝殿属清代建筑。正殿即龙王殿,砖砌台基高0.7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布灰瓦屋面。梁架为三椽栿前接剳牵用三柱,前檐柱头设四铺作单昂重栱计心造,补间铺作每间1朵(昂后尾延为挑幹),明间补间铺作上出45°斜昂。该殿柱头卷杀明显、前檐柱头施大额枋、梁架节点上设攀间斗栱等,均为早期建筑特征。关帝殿为带前廊砖券窑洞三孔。庙内存清代至民国年间“补修庙碑”1通、“水务碑”3通,“重修照壁”石碣1方。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是后沟村每年正月十五摆置由九个万字组成的循环灯阵,古为姜子牙所传,有平安灯、发财灯、送子灯、前程灯、求婚灯、长寿灯、步步高升灯等十八灯,为民间祈福求财、驱邪去病的游乐灯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ds足球比分: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ds足球比分: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ds足球比分: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